比大多數人都還早居住在這塊土地的民族,更有資格被稱為台灣人。目前官方認定的台灣原住民有16個族,尚不包括已經漢化的平埔族群。他們的文化值得我去認識。
鄒族早期文獻稱為曹族,高山青歌曲裏所唱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,指的就是鄒族的少女。鄒族的集會所稱為庫巴(kuba),是社會組織的中心,重要的部落事務會議和祭典都在此舉行,每年粟收穫季後有一個年終大祭,會在庫巴前面的赤榕神樹下行,故此赤榕樹被奉為神樹,平時禁止接觸。
鄒族分佈於玉山西側,高雄山地的卡那布與薩阿魯阿,包括南投縣信義鄉,嘉義縣吳鳳鄉和高雄縣三民,挑源二鄉部分山區。部落內人口聚居密度高,居住之海拔自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。鄒族在早期的文獻稱為曹族,分為三個語言群:阿里山群(鄒語),四社群(沙阿魯阿語)和簡仔霧群(卡那布語.其生產方式以山地耕作為基本,兼以狩獵,捕魚及飼養家畜為輔助生產。
狩獵一度成為主要生產,至今狩獵在祭儀中仍佔有重要地位,皮革為男性主要衣料。農作物以小米,旱稻和甘藷為主,狩獵之肉類作醃肉保存。原始工藝方面,製陶及紡織均為女性工作,但今己失傳。籐竹編籃工作,仍為生活用具之製作方法,還受重視。皮革之揉皮和製革,為鄒族之特有工藝之一。
鄒族的社會組織是以父系氏族為構成單位,而定居在一個固定地區的地域團體,其中心部落稱為大社hosa,為最先形成的聚居單位,以會所kuba為組織中心。由於耕地的擴展,自大社移民到新開拓地,建立殖民部落即為小社denohiu。部落之管以長老會議為首,長老會議中最大氏族的長老為頭目,是部落會議的召集人,一切重要部落事務皆由部落會議來通過決定。部落會議的執行命令則由各氏族之族來執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