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農族 BUNUN
分佈區域/台灣中南部山區,人口數58,823人(2018/12)

布農族是台灣各族居住海拔最高的一族,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即是享譽世界的「八部合音」。

布農族清代文獻稱為(武崙族)。他們原有六個同祖群,即巒社群、卡社群、丹社群、卓社群、郡社群和蘭社群。根據他們的傳說,布農族在台灣最早的居留地是在西部平原。巒社群的人說他們的祖居地在Lokaag(鹿港),郡社群人說他們的祖居地是在Linkipao(林杞埔)、Taulak(斗六)和Lamtao(南投)等地方。他們自平地入居山岳地帶之後,並沒有長期地固定在一地區住下來,他們還是不斷地在移動著,為了尋找新的獵場和耕地,以及為了避開漢人的入侵或平埔族的侵擾。

布農族人自西部平原中北部,沿水濁水溪溪谷間向中部山地推進,最初在濁水溪上游及其支流兩岸山地定居。後來一部分巒社群,群社群及丹社群越過中央山脈到花蓮,台東二縣交界山地。約一百五十年前部份巒社群和邵社群又移往新武路溪流域,後來又向台東內鹿地方和高雄旗山東北側荖濃溪流域移動。目前有布農族分布於南投仁愛,信義兩鄉,高雄三民,桃源二鄉,台東海瑞,延平二鄉,花蓮萬榮,卓溪二鄉。

布農族採太陰曆法,一年分十二個月,一個月分三十日,以結繩記日,一結代表一日,結滿三十日結為一月,以一根小木頭插於第三十結中.獵人至山中狩獵,亦為結繩記日。農業生產方式一直採用山田燒墾為主,小米是他們維生的主食,歲時祭儀,也以栽培小米的活動為中心。一年以開墾早田,播種小米為開始,以收割小米為結束。他們根據月亮的圓缺有無來舉行。

布農族常為獲得獵場和報復血仇,就會發生戰爭,戰爭可以炫耀英勇及獵取人頭。所以領導作戰的領袖也就是政治領袖的最佳人選。本來布農族落的領袖兼政治和軍事,當領袖年紀老大不能領導作戰時,長老會議推荐青英勇的人,來指揮作戰即為土帥,老領袖去世後,土帥即兼管政治,為部落新領袖。所謂作戰即為平時狩獵,出草和作戰。早期布農人符,據說接受施術時雖有痛苦,但亦有性的快感。缺齒是拔去左右兩門齒,也有拔去側門齒各一枚或犬齒各兩枚的習俗。

布農族婦女拔除門牙,可使齒縫露出朱舌,在下意識中自有其性的挑逗力。隨著社會的變遷,這些風俗己經消失了。也有身體刺墨及缺齒的風俗。這些行為都是社會組織團體標記,也是成年的一種符號.女子從十餘歲月經初來之次日開始刺墨,以為結婚為準備.男子有的胸部或下膊黥刺,被當是一種護身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