卑南族 PUYUMA
分佈區域/台東平原,人口數14,321人(2018/12)

卑南族分佈於現今的台東縣卑南鄉,該族接受漢化及農耕技術的年代很早,在社會組織上也有和阿美族一樣的年齡階層、和排灣族類似的頭目制度,會所是部落公共事務的推動中心,可分為「青年會所」和「少年會所」,也是年齡階層養成教育場所。

清康熙六十一年擔任巡台御史的黃叔璥在他的臺海使槎錄上,稱卑南族為卑蘭覓,其族人的活動範圍大致不超出台東平原,也就是現今台東縣卑南鄉。卑南族雖然有共同的語言及風習慣,但每個部落都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單位。

部落與部落之間,可能因為些許糾紛引起仇殺或襲擊;但在某方面卻以另一種方式連在一起。在環境上,東北接馬蘭社的阿美族,西面有東魯凱大南社群,南鄰太麻里的排灣族。他們的系譜上偶而他會和阿美人或排灣人發生婚姻關係。

卑南族的傳統經濟是以山田燒墾的農業為主,農產品有小米,芋頭,甘藷,樹豆等;以漁獵為副。就經濟活動而言,生產與消費是主要的現象,分配則以禮物贈與的方式來進行,少有交易的現象。家庭是一個共同生產,共同消費的經濟單位。在勞力不足時,也有勞力交換的情形發生。

卑南族的社會組織上,雖有年齡階層組織,卻不像阿美族那樣嚴密;雖然有頭目,但其地位並不像排灣族那樣崇高,而且土地皂理權也不屬於他們的。會所是整個部落公共事務的推動中心。組成會所的分子理論上是本部落的男性青少年。會所分青年會所與少年會所,是年齡階層養成教育場所,也是軍事組織中心和部落財產單位。

一個部落中,有若干個祭祀群。祭祀群以靈屋為中心在一年兩次的收獲祭時舉行祭祀。管理與戰爭和出獵有關祭祀的管理人地位崇高,他也就是部落的祭司,與豐年祭有關的各種祭祀,是由巫師來主持,家庭對祖先的和種祭祀也經巫師之手。

卑南族的親屬組織是以血族認親法則為基礎,而受長女繼承的影響。血族型認親法的特性是:父方母雙方的親屬完全相等,子的後裔與女的所出也是完全相等親疏地位。因為受長女繼承的影響,長女繼家招夫,實行從母從妻居,次女以下的女性雖然婚後另行建家,過核心家庭的生活,但次女以下的女性初婚時,必需先與長姐居住一段時間,直到生下第一胎後,始另行建屋。如此長女在與雙親和同胞姐妹間的關係較為親密,而在第一等親屬的範圍內,女性的地位較為優越;超出這個範圍,男女兩性在親屬地位上是相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