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大多數人都還早居住在這塊土地的民族,更有資格被稱為台灣人。目前官方認定的台灣原住民有16個族,尚不包括已經漢化的平埔族群。他們的文化值得我去認識。
排灣族的社會階層制度和魯凱族相同,但長嗣即可繼承,不分男女。排灣族的原始藝術也都非常出色,也和魯凱族一樣尊崇百步蛇,將它視為祖靈的守護神,在許多雕刻、服飾或器皿上都可看到這個圖騰。青銅刀、古陶壺、蜻蛉珠(琉璃珠)這三樣是貴族階級視為無上珍貴的家傳寶物,其製作方法與來源已不可考,代代相傳被為該族的三寶。
排灣族總人口次於阿美族、泰雅族二族,為台灣原住民族第三大族 。分佈於中央山區南段,北起隘寮溪上游武洛溪大母母山一帶,向南直到恒春半島,東南則包括山麓與狹長的海岸地區。行政區包括屏東縣的三地,瑪家,泰武,來義,春日,牡丹獅子,滿洲及台東縣的太麻里,金峰,達仁,大武,卑南等鄉;除此外有少數居住在花蓮縣卓溪鄉與高雄縣的三民,桃園二鄉境內。就部落分布地區的標高而言,排灣族所有的部落均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下,而以一百至一千公尺之淺山為主要分布區。
傳統上排灣族的生產方式,以山田燒墾為主,兼事狩獵畜養與山溪捕魚。生產的目的除自用外,一部分作為繳給貴族的租稅。小米,肉類,檳榔,芋頭等也習慣作為交易的媒介。農作物以小米,芋頭為主要糧食作物,其他還有花生、樹豆、甘藷等。芋頭以火烤乾後加以貯存,可供一年的消費。狩獵是男人的工作,與畜養同為肉類食物的主要來源。狩獵分團體狩獵和個人狩獵,但在觀念上獵場為貴族所有,因此獵人必須向獵場所有人繳租金。
貴族中的地主擁有農田及宅地,可享有特權有稅收,如土地稅,獵稅,山林稅,水源稅等。紋身的花紋為整個人形的;家名,人名與平民不同;住宅,房子較大,門楣上有蛇、鹿、人頭等雕刻花紋;室內正堂迎間的壁上有人像雕刻,宅前有司令台等;婚前有與其他未婚女子同居的權利;可穿豹皮衣。地主近親可免租稅,其他裝飾近似地主。邊緣貴族與士社會地位相似,但邊緣貴族有貴族之名無貴族之實。其權利僅在刺墨的紋樣與人名方面與平民不同,其他平民一樣,是賴自己的勞力賺取生活上的物質和精神所需。
排灣族的社會階層是建立在土地制度和長嗣繼承上,又土地所有權的獲得也靠長嗣繼承,因此我們可以說排灣社會階層制度是長嗣繼承制度造成的。